90年代的流行乐坛风头正劲,情歌对唱无处不在,但陈思思却偏偏喜欢在老唱片堆里翻找。《茉莉花》的温婉,《洪湖水浪打浪》的辽阔,这些民歌在她的心中,比任何流行歌曲都要深刻。“流行歌像烟花,短暂绚烂;而民歌像老茶,越品越有韵味。”她曾在采访中这样解释自己的选择。
18岁那年,陈思思以特招生身份考入了解放军艺术学院,成为了李双江和金铁霖的学生。在那里,她在琴房里一待就是十小时,甚至冬天手指冻得握不住麦克风,她也会用暖水袋贴着手练习气息;夏天汗水浸透了练功服,她依然坚持不停地练习,每一个音符,每一个转音,都力求完美。这样艰苦的训练,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1995年,陈思思迎来了“破圈”的机会。音乐人吴颂今为她量身打造的《情哥哥去南方》一夜间红遍大江南北,磁带销量突破了500万张,这个数字在当时相当于如今一首破亿流量的热歌。20岁的她穿上绿军装,站上了春晚的舞台,那清亮的嗓音,真挚的情感,将“想郎”的思念唱得让人心痛不已。从此,陈思思几乎包揽了央视所有民歌类比赛的“最佳歌手”奖项,而她在《纳西情歌》中的创新编曲,更是展示了民歌现代化的无限可能。
然而,命运在她34岁时发生了转折。她成为了军艺最年轻的副团长,肩上的责任更重了,但她心里一直怀抱着一个梦想——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欢民歌。没想到,命运在她37岁时按下了暂停键。那年,父亲突发心脏病去世,当时她正在新疆演出。等她匆匆赶回家时,只看见了遗像前未曾喝完的茶。“那天我在后台哭了整整两小时,妆都哭花了。”她回忆起那段往事,眼里依旧有泪光。从那时起,她开始减少商演,更多时间陪伴母亲,和她一起散步、买菜,听着老人唠叨家常。这一耽误,就是五年的时间。
2013年,恩师李双江陷入舆论风波,很多人纷纷与其保持距离,但陈思思却毫不犹豫地在采访中说:“他是我学歌、做人最重要的导师,我相信他的为人。”这句话让她成为了舆论的焦点,评论区充满了恶意与指责。但陈思思没有关闭评论,她选择默默承受,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——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开讲座,教孩子们唱民歌时,她总是告诉他们:“别总想着唱得有多高,先学会把情感放进去。”
转机发生在2015年,当时陈思思在青歌赛担任评委,遇到了同为选手的师鹏。这个比她小一岁的男高音,唱起《西部放歌》时眼神炯炯有神,两人从音乐聊到生活,发现彼此有很多共同点。2019年,有网友拍到他们在后台整理演出服的照片,这才揭开了“民歌天后”早已悄然成家的事实,她和师鹏育有一位软萌的女儿。
如今,陈思思的生活更加接地气,比许多普通人还要“烟火气”。她会在小区门口和卖菜阿姨学方言,只为了把民歌里的地方特色唱得更地道;周末带着女儿去公园,小姑娘跟着妈妈哼唱《茉莉花》,虽然有些跑调,陈思思却笑着录下这段天真无邪的声音,作为手机铃声。
去年,陈思思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了一场演唱会。当她唱到《情哥哥去南方》时,舞台大屏幕突然切换,播放出一段她20岁时穿着绿军装站在春晚舞台上的录像,那时候她眼睛里闪烁着星星般的光芒。“那时我总觉得要唱得更高更远,但现在才明白,能把歌唱给爱的人听,才是最幸福的事。”
从曾经让父母担心“耽误前途”的小姑娘,到今天用歌声温暖一代人的“民歌天后”,陈思思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简单却深刻的道理:热爱能够带你穿越所有的质疑,坚持会给你最美的答案。对了,你小时候是否也曾因为某个爱好不被理解呢?那你是如何坚持下来的?不妨在评论区分享一下,也许你的故事会给别人带来启发哦!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