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于髓内钉固定的患者,这种手术方式的优势是可以早期负重。术后2周可以30%负重,术后4周可以50%负重,术后6周就可以完全负重。但要注意的是,骨质疏松患者要适当延后。

对于外固定支架的患者来说,需要更谨慎,通常6周后才能开始负重训练 并要定期调整支架松紧度。

王海涛提醒,对于术后康复的患者来说,止痛药、抗生素、抗凝药三个关键点一个都不能少。同时,伤口要护理到位,做到每天检查,如出现红肿热痛应立即就医。

石膏固定康复 要遵循分期守则

“很多患者对打石膏也存在很大的误解。”王海涛说,石膏固定看似简单,但里面的学问可不少,石膏固定要遵循分期康复指南。

急性期(0至3周),是绝对禁止负重的,且每天要做肌肉等长收缩。“曾有一位中学生就因为在急性期用石膏腿点地,导致骨折移位,石膏就要重打。”王海涛说。

在纤维愈合期(3周至6周),影像检查显示初步愈合迹象,可尝试轻轻点地,但负重不超过10kg,可使用拐杖辅助。

在骨痂形成期(6周至8周),影像检查确认愈合情况,可逐步增加负重,开始关节活动度训练。

“拆除石膏后的护理康复同样重要。”王海涛说,拆石膏不等于痊愈,通常还需要4周至6周的康复训练才能完全恢复。要先做2周肌力训练,再循序渐进活动。同时,皮肤护理很重要,曾有名患者拆石膏后立即泡澡,结果皮肤溃烂感染。

老年骨折患者 恢复慢更要防并发症

“老年骨折患者的恢复相对来说是要慢的。”王海涛说,受骨质疏松程度、糖尿病、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等因素影响,老年骨折患者愈合速度比年轻人要慢30%至50%,且并发症发生率高3倍至5倍,这就要求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,在恢复期都要保持良好心态,切勿因恢复相对较慢产生焦虑。

王海涛介绍,老年人骨折的康复要格外注意。在营养支持上,每日钙摄入1000至1200mg,维生素D3摄入800至1000IU,蛋白质1.2至1.5g/kg。同时,还要做好并发症预防,每2小时要翻身防褥疮,踝泵运动可防血栓,深呼吸训练可防肺炎,规范护理可降低并发症率40%。

老年人康复训练要从被动活动开始,训练时间要短、次数要多,训练期间穿防滑鞋防止滑到。特别提醒的是,老年人痛觉迟钝,不能以疼痛作为活动标准,要定期复查骨密度,预防二次骨折。

拐杖何时使用 因治疗方式而异

王海涛介绍,拐杖是骨折康复的重要过渡工具,具体使用时机需根据骨折类型和治疗方式决定。

对于手术后患者来说,一般术后1周至2周伤口愈合稳定后,可开始使用助行器或双拐辅助部分负重。比如,股骨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,2周内可尝试20%至30%的体重负重。

对于保守治疗患者来说,石膏或支具固定4周至6周后,经影像检查确认骨折线模糊、无移位后,可逐步使用拐杖。比如,无移位胫骨骨折患者,6周后可尝试扶拐行走。

需要特别提示的是,老年人或骨质疏松患者应延迟1周至2周使用拐杖,避免因肌力不足导致跌倒。

“骨折愈合是骨骼的重生之旅,我们要给予足够的时间。”王海涛说,在这条康复之路上,医护的科学指导与患者耐心的结合,才是走向痊愈的最短路径。切记,晚一周的谨慎,胜过早一天的风险。

记者 仲艳楠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