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0世

第11世

十世孙

九世孙

十一世孙

世系中以谁为第一世是随意的,上表中第一列以自己为第十世,第二列以自己为第一世;无论怎么编号,都不影响计算几世祖、孙。

以上是“几世祖”的第一类应用,即世系上某个人(或某一世)对所有各世先祖的称呼。

但是“几世祖”还有第二类应用,即世系上某一族群的人,认定某个人为为其血缘始祖,称此人为一世祖,此人之子为二世祖,如此类推。“几世祖”还其它问题,请见笔者另文。

三.

三种算法的讨论和比较

【甲种算法】

(1)甲种算法,早在夏桀之世的《存真》中就载有:“晜孙者,玄孙之孙,己之六世孙也。”即:

世系: 第一世

第七世

名称:

自己

曾孙

玄孙

来孙

晜孙

己之几世孙:

一世孙

二世孙

六世孙

在世系中排在第七世者,是第一世者的第六世孙。

这是“几世孙”的算法,也可以说是定义。(由此可见,“世系”的“世”和“几世孙”的不同。若自己为第五世,则晜孙为第十一世,儿子仍是自己的一世孙,晜孙仍是自己的六世孙。)

(2)《史记.赵世家》计算方法同《存真》。该文谈到赵鞅做梦,有“几世孙”一词:“(帝说)‘适余将以胄女(虞舜的后代之女)孟姚(姓姚字孟、即娃嬴)配而(通尔)七世之孙(的七世孙)。’”

这个“七世孙”是怎么算出来的?

(一世) (二世)

(三世) (四世) (五世) (六世) (七世) (八世)

赵鞅———毋恤——— 浣——— 籍

— 章——— 种——— 肃———武灵王

(简子) (襄子)

(献侯) (烈侯) (敬侯) (成侯) (肃侯)(惠后为孟姚)

武——

(籍之弟)

一世孙

二世孙

三世孙

四世孙

五世孙

六世孙

七世孙

【注】

1.赵浣两度在侯位,算一世。

2.《赵世家》注释有多种,也有说赵鞅为第一世、武灵王为第十世的。本文认同有的史料把毋恤弟桓子曾驱逐“浣”、自立于代地一年的事视为叛乱、而不作为一世;

3.赵籍与弟武公先后为侯,本文按宋昭穆同位论,作为同世。

故武灵王是第八世。《赵世家》原文写“七世孙”,无误。

(3)《后汉书.光武纪第一上》:“世祖光武皇帝讳秀......高祖九世之孙也。”他的世系是:

刘邦(第一世)—惠帝(第二世)—文帝—景帝—长沙定王刘发—春陵节侯刘买—郁林太守刘外—巨鹿郡尉刘回—南顿令刘钦—刘秀(第十世)

(4)《旧唐书.高祖本纪》:“(渊),凉武昭王暠七代孙也。”其世系:

李暠(第一世)—歆(第二世)—重耳—熙—天锡—虎—昺—李渊(第八世)

(5)唐宪宗时太常博士林宝撰的《元和姓纂.天水赵氏世系》:“(赵)融曾孙密,密次子嶷,六代孙超宗,......。”结合《魏书.赵逸传》:“(赵)逸父昌,......逸伯父迁,迁玄孙翼。翼从子超宗。”其世系为:

↑长子某—昌—逸(迁之侄)

赵密—¦

↑某———超宗(翼之从子)

↓次子嶷—迁—某—某——某¦

↓翼(迁之玄孙)—某

一世

二世 三世 四世

五世 六世

七世

注:以上引用的是《元和姓纂》和《魏书》的原文。

(6)南宋丞相史浩主编《仙源类谱》卷一第一、二页:“太祖皇帝下第六世仙源类谱卷第一”,说第六世(令字辈)是“太祖皇帝(第一世)的

来孙(五世孙)”。其世系:

一世

二世

三世

四世

五世

六世

太祖——德——惟——从——世——令

自己

曾孙

玄孙

来孙

太祖的 一世孙

三世孙

五世孙

(7)元后期丞相脱脱主编的《宋史》,载孝、光、宁、理宗是太祖的七、八、九、十世孙。(请读者自行计算验证)

(8)大批宋代墓志、谱牒等史料都采用这种算法。例如元至顺元年(1330)撰的《汴水赵氏仙源族谱序》中有“故商恭靖王十世孙潜江良韶敬书”,就是甲种算法。

(9)《元史》主编之一宋濂,于洪武九年(1376)撰《赵氏家世代源流表》:“而太宗五世孙清源侯士敒,建炎乙酉(1129)扈高宗南渡,徙连江。五代而建安郡王必迎以大参军入广,….”

近代现代大批学者和史料都采用这一算法,代表了这一算法拥有最大的使用人群。

(10)近代史学宗师陈垣在《中国佛教史籍概论》中说,:“琏,大觉怀琏,与(契)嵩皆云门四世孙,所谓同高祖昆弟也。”即用世系法说明佛门传承。一世——二世——三世——四世——五世

“高祖”—“曾祖”—“祖父”—“父”—嵩,琏

(11)前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在《李白与杜甫》全书中都用此方法。

(12)现代史学家邓广铭在《岳飞传》中引用《宋史.孝宗本纪》,即甲种算法。

(13)当代宋史专家陈智超验算了两处《宋史》中的“几世孙”,确是甲种算法。(他指出不管他人采用什么算法,宋宗室后人修《霞路赵氏族谱》等谱牒时,都应使用《宋史》这种算法。)

(14)使用甲种算法的学者及其著作很多,例如:陈振的《宋史》,游彪的《正说(宋)十八帝》,赵益的《西风凋碧树》,美.贾志扬著、赵冬梅译的《天潢贵胄—宋代宗室史》,.......。

甲种算法,立说久远,权威史籍浩繁,使用人群众多,于此可见一斑。

【乙种算法】

这种算法,把一世孙定在“孙子”辈,(把一世祖定在“祖父”辈),目的使子和孙分开(使父和祖分开),试图令“几世孙”中的“孙”还保留“子之子”(“几世祖”中的“祖”保留“父之父”)的狭义。

本文第一节已详论“孙”字的广义应用。

使用这一算法的书籍和人群较少。

【丙种算法】

这种算法,自己定为世系中第一世,把第几世者称为自己的几世孙。例如,太祖定为第一世,令字辈是第六世,就称令字辈为太祖的六世孙。使用这种算法的书籍和

人群不少。特别是孔子家世讲“几世孙”时也使用丙种算法;奇怪的是,讲“几世祖”时,却仍然用甲法:孔子之父是孔子的一世祖,祖父是二世祖。丙法“几世

孙”和甲种“几世祖”的算法不对称。

这种算法算“几世孙”时,既然儿子是二世孙,那么按逻辑运算,一世孙是谁呢?当然就是自己了。自己和自己的一世孙是两代人,这种算法却把他们合成一代人了!这不是自相矛盾吗?丙说者要解释通这个问题,才能自圆其说、使人信服。

本文认为,在三种算法中,甲种算法,逻辑谨严,语义明确,而且立说如此久远(最早见于夏桀之世),赞同它的权威史籍如此浩繁(如《史记》、《后汉书》、

《旧唐书》、《仙源类谱》、《宋史》、《中国佛教史籍概论》),使用它的人群如此广大(上列史籍仅是一部分)。特别是宋朝廷的《仙源类谱》和《宋史》采用

这一算法,宋宗室后人更值得考虑。这种算法,将会拥有越来越多的使用者。

【后记】本文初稿已蒙周清澍、陈智超、赵焕庭等老师指正,现轻微改动如本稿。谨致衷心的谢意。

本文转自:华夏谱志联盟

网址:http://www.hxpzlm.c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