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常说一句话:"衣食住行",穿衣排在第一位,比吃饭还重要,这是有一定道理的。
吃饱饭固然是人类生存的第一要素,但它是"里子";穿着一身得体的衣服,这才是"面子"。很多时候,人们更看重的,往往是"面子",而不是"里子"。
衣服就是这样的,穿在身上,可以反映一个人的身份地位、文化素养、精神面貌和审美情趣,所以说"佛是金装,人是衣装",世人眼孔浅得多,只看皮相,不看骨相。
过去日子苦,人们经常吃不饱肚子,对衣着服饰的要求也不太高,能蔽体御寒就行了,补丁摞补丁,谁也不笑话谁。可是,如果穿一身常年不洗的脏衣服,那肯定会遭人耻笑的。
"衣裳褿得油光光的了,快脱下洗洗吧。"
"衣裳褿成甚的啦,简直就是个懒鬼。"
▲ 褿,读作cáo(音曹)
褿,是个非常古老的汉字,也是一个极其常用常见的方言字,从古到今,千百年来,人们一直都在说,也都能听得懂,可是今天却没几个人会写。
"褿"是个多义词
褿,从衣,音曹(cáo),关于这个字的意思,古代字书给出的解释有很多。
东汉许慎《说文解字》:"褿,帴也。"帴,读jiān(音剪),其义据《说文·巾部》,有三种解释:"帴,裙也,一曰帗也,一曰妇人胁衣。"
裙,在古代是指下裳,一种围在腰以下的服装。"裳"在最初,只是将布裁成两片围在身上,到了汉代,才开始把前后两片连起来,成为筒状,这就是所说的"裙"。
帗,读fú,指古代下裳前的"蔽膝",有点像今天的围裙,但是"蔽膝"窄而长,且不直接系到腰上,而是拴到大带(古代贵族礼服用带)上作为一种装饰。
胁衣,指女子的内衣,清朱骏声《说文通训定声·乾部》:"胁衣如今之肚兜。"
到了三国时期,"褿"又指用来包裹婴儿的布巾。魏国张辑《博雅》:"褿帗,褯也。帛二幅为帴。"褯(jiè,音介),南朝字书《玉篇》解释说:"小儿衣也",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"襁褓",后来也指婴儿用的尿布。
到了南北朝时期,褿,又指上衣。《玉篇》:"褿,衽也。或作㡟。"衽,读rèn(音认),本义是衣襟,也就是指上衣。㡟,是"褿"的异写,就是另外一种写法。
在北宋字书《类篇》中,"褿"字还有两种解释:"袒也。一曰衣齐好。"
衣齐好,是说衣服好看漂亮。袒,指汗衫背心。东汉刘熙《释名·释衣服》:"汗衣,近身受汗垢之衣也。《诗》谓之'泽',受汗泽也。或曰鄙袒,或曰羞袒,作之用六尺,裁足覆胸背,言羞鄙于袒而衣此耳。"
这说明,"褿"是个多义词,在不同的历史时期,甚至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,所表达的意思各有不同。
褿,又指"衣失浣"
虽然"褿"字在古代汉语中义项比较多,但万变不离其宗,不管作何解释,都和衣物有关。
衣服,是与人体密切接触的东西,如果不勤于洗涤,上面的污垢就洗不干净了,这种现象老百姓也叫"褿",比如《类篇》解释说:"褿,衣失浣也。"意思就是衣未及时浣洗,而无法再洗涤如新。
还有一种解释,很有意思的,说"褿"是指人吃饭时防止食物、汤水沾身的围单,这种用来接住不慎掉下的饭菜渣、防止弄脏衣服的围巾,往往是洗不干净的,所以就叫"褿"。
比如今天我们在酒店参加宴会时,餐桌上会有一块方巾。再比如给婴儿喂饭,经常是吃一半掉一半,脖子上就得给他围一块围嘴儿。
再后来,不仅仅是衣服、围巾脏了叫"褿",帽子、鞋袜、被褥、床单、枕巾,凡是和人体密切接触的织物,都可以"褿"。这个"褿"不一定是"失浣",不一定是洗不干净,只要脏了,就叫"褿"。
如果实在是洗不干净,那就叫"湿褿":"兀件儿白衬衫湿褿啦,洗不出来啦。"
深色衣服能穿比较长的时间而不显脏,这叫"耐褿":"买这件黑衣服吧,颜色深的耐褿。"
洗衣服的时候,洗衣皂去污力强,这叫"下褿":"这种胰子可下褿咧。"
在我的家乡山西平定,不仅仅是衣服、鞋帽、被褥脏了叫"褿",身上脏了,也叫"褿",而且搓澡搓下的泥儿,还叫"褿"。
搓澡搓下的泥,颜色呈深色的,叫"黑褿",颜色浅一点的,叫"白褿"。
由此,产生了一个与之关联的一个词,叫"黑褿烂污",就是不讲卫生、邋里邋遢的意思。
"褿",这个词,非常古老,流行范围也很广,不仅仅是山西一地,大多数方言区至今仍在使用。
顺便聊聊"曹"字
考之古代文献,"褿"字亦写作"曹"。
《淮南子·说林训》:"曹氏之裂布,蛷者贵之,然非夏后氏之璜。"
▲ “曹”字的演变
清末古文字学家俞樾疑"氏"是衍文。衍文,也叫"衍字",是指古籍因传抄、刻印等误加的文字
曹,俞樾认为通"褿",就是给小儿垫屎、垫尿的布。古人认为,被"蛷"爬过的人体处会生疮,用尿布烧成灰敷患处可愈。
《淮南子》中的这句话不太好懂,翻译成现代汉语,大意是:小孩用的尿布,只有患蝫蛷疮的人视为宝贝,但是它终究不是夏后氏的玉璜。
如前文,褿,从衣,音曹,一曰"防止食物、汤水沾身的围单"。
在古代汉语中,读音为"曹"的字还有很多,如果仔细琢磨一下,就会发现,凡从曹之字大都与"吃、食"有关,比如:
糟,《说文》解释说"酒滓也",就是做酒剩下的渣子,其实也是粮食渣子。
嘈,《玉篇》解释说"声也",就是牲口吃食时发出的咀嚼声;
槽,《说文》解释说"畜兽之食器",就是木制的牲口食器,后来凡盛受食料饮料的容器都叫槽;
蓸,《说文》解释说"草也",很多草是可作牲口饲料的;
漕,《说文》解释说"水转谷也",就是漕运,水运粮草;
艚,《玉篇》解释说"小船也",不仅可载人,也可载运粮草;
螬,《尔雅》解释说"蛴螬",就是金龟子的幼虫,鸡鸭爱吃。
据此,有些人认为,"曹"的本义是"粮草" "饲料",这种观点在网络上比较盛行。
但是,文字学家不这样认为。比如东汉许慎《说文》:"曹,狱之两曹也。" 这里的两曹,就是指狱讼之事的原告和被告。
其实,"狱之两曹"并不是"曹"字的本义,"曹"本义是对偶。
如先秦典籍《楚辞·招魂》:"分曹并进,遒相迫些。"这句话的大意是,二人对弈,各自落子进攻,紧急地相互逼迫以求胜棋。东汉文字学家王逸注:"曹,偶也。"
"曹"由对偶义引申出诉讼的双方义,即原告和被告。《说文》:"曹,狱之两曹也。" "两曹",古书或写作"两遭" "两造"。
对偶是双方相对,所以引申为遭逢,战国中山王壶及马王堆汉墓帛书都有此义例,后来用加旁分化字"遭"。《礼记·曲礼》:"遭先生于道。"疏:"逢也。"
由两曹义引申为等辈、群类,又引申为古代分科治事的官署和部门,如户曹、刑曹、兵曹、功曹,大致相当于近现代机关之科。